与“神十二”航天员面对面

2353

6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成功进入近地轨道。3位航天员乘坐飞船停靠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顺利进入核心舱,成为第一批进入空间站核心舱的航天员。

作者笔名:翁奇羽/人民图片 / 2021616日上午,执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聂海胜(中)、刘伯明(右)、汤洪波(左)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任务的首次载人飞行,也是阔别5年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入太空。出征前,3神十二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下面是一些读者比较关心的问题。。

神十二任务中,航天员要完成哪些工作?和以往载人飞行有什么不一样?

聂海胜:一是任务工作量非常大。比如,我们进入核心舱后,马上要建立适合人生活、居住的环境,后续还要到舱外做安装维护。和神舟七号任务出舱不同,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出舱活动时间长、任务重,一次出舱长达6个小时左右。还要第一次进行人和舱外机械臂配合,复杂性和艰巨性会超出想象。二是这次任务在轨时间长达3个月,对生活、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加强健康维护、生活能力训练,去摸索如何更好地适应太空工作、生活。三是和空间实验室相比,空间站是更大的科学平台,我们要做的空间实验、技术试验更多、时间更紧。

人们都很向往太空生活,听说这一次任务可以随时拨打电话?

聂海胜:我们具备天地之间随时拨打电话的能力,在相对空闲的时候,我们会和地面做一些交流,包括向家人问好。我们带的平板电脑可以上网,出舱时候也连着WiFi,当然,都是空间站舱段内部的局域网。

这次在太空停留3个月,怎么理发?

聂海胜:我们在地面练了很多次,互相帮忙理发。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头发会飘散。我们在理发推子上套了一个类似吸尘器一样的东西,可以把剪下的头发吸进去。

听说航天员可以随身带一些私人物品?

汤洪波:我的孩子现在上初中,他非常幽默、乐观,是我的骄傲。我录了许多我爱人和儿子的日常生活视频,工作之余我会回顾这些家庭生活,放松一下。

作者笔名:翁奇羽/人民图片 / 北京时间20216179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如此繁重的任务,需要怎样超乎寻常的训练准备?

刘伯明:最苦最累的是水槽中的训练。在水槽中模拟太空失重环境,穿着相当于舱外航天服的水下训练服进行训练。神十二任务的舱外作业时间长,我们在水下训练基本都是6个小时,在水下高强度训练,往往得靠信念和毅力支撑。

据说每次水槽训练后,拿筷子都费劲,有什么好的办法适应?

聂海胜:针对水槽训练,我们首先是加强体能训练,其次是增强上肢力量,第三,随着水下训练次数越来越多,对心肺功能、上肢力量都是锻炼的过程,坚持下去就会适应。

汤洪波:水槽训练是神十二任务必须训练的项目。我在水槽训练中,能克服体能挑战,但身处舱外航天服这样狭小空间里会感觉很憋屈,一进去就想出来,非常烦躁,有一段时间甚至是寝食难安。后来,我发现把舱外航天服的温度调低,感觉会好一点。再结合自己学到的心理调适方法,让自己平静下来。现在,我穿着舱外航天服感觉非常舒服,工作几个小时也没有不适。

模拟太空生活的密闭生活训练,是为了达到什么效果?

汤洪波:主要是为了检验航天员持续工作的专注力,有些训练项目是在极端条件下,考验航天员在空间环境的应急能力,考验和磨砺航天员的意志品质。比如,在狭小密闭空间,72小时不睡觉,还要持续工作,并保持准确性。我们在地面做过一个月的密闭训练,完全模拟进入空间站后的整体飞行程序,包括工作、生活、废弃物的处理等。

作者笔名:段俊利/人民图片 / 2021617日,浙江省玉环市陈屿中心小学的学生收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实况。

对聂海胜来说,从成为航天员到执行3次飞天任务,差不多都相隔8年左右,这3“8有什么不一样?

聂海胜:每一个8年都不一样。随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一步一步往前推进,我们的任务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对航天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些年来,我们在太空的衣食住行、工作环境、通信条件、安全保障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比如,我们在太空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宽敞。神舟五号任务时航天员没有进入轨道舱活动,到神十的时候,就有两室3个航天员中,两个人可以睡到卧室里,一个人打地铺睡在地板上;空间站更是变成了三室两厅,这是空间大小的变化。

我和费俊龙执行神六任务时,轨道舱温度比较低,吃饭加热的比较少。之前食品周期是3天,现在我们做到了7天一个食品周期,可以吃到更丰富多样的口味。

之前我们都是从地面携带水和氧气上去,到了空间站阶段,我们要在太空生活3—6个月,通过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实现重复利用,冷凝水、汗液重新收集净化成再生水,经过处理就变成纯净水。

我们一直期待空间站时代的到来,为此奋斗了多年。空间站建好后,就是我们中国航天员在太空的家,将迎来一批又一批航天员。将来,也有可能迎来国际航天员加入我们的大家庭,在这个太空平台做更多的科学研究,用这些成果造福全人类。

 

人民日报记者 余建斌 吴月辉

在读的新闻
Телеграм-канал «Нефть и Газ Казахстана. Факты и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Ежедневные новости с краткими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и. Бесплатная подписка.

DKNews国际新闻社是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文化和信息部注册的。2010年1月20日颁发了第10484-AA号注册证书

主题
更新
МИА «DKNews» © 2006 -